文章目录
  1. 1. 米聊pk微信的成与败
    1. 1.1. 1.米聊是我所知道的第一个国内语音聊天app
    2. 1.2. 2.产品方向走偏,没有抓到用户痛点
    3. 1.3. 3.他们可能在战略上避开了IM的红海,把有限的资源拖进蓝海厮杀
    4. 1.4. 4.写在后面
    5. 1.5. 5.外界环境影响有多大?比如3G普及率?
    6. 1.6. 6.用户基数是腾讯致命的法宝吗?

米聊pk微信的成与败

知乎回答
原因有很多。关于资源倾斜等方面我不知道具体数据,也不太懂这些,就不聊了,谈谈我对产品上的理解吧。

以下纯属个人意见,不保证正确性,欢迎交流。

个人认为当年米聊还是有机会的。
1.米聊是我所知道的第一个国内语音聊天app
2.产品方向走偏,没有抓到用户痛点
3.他们可能在战略上避开了IM的红海,把有限的资源拖进蓝海厮杀
4.写在后面
补充:

5.外界环境影响有多大?比如3G普及率?
6.用户基数是腾讯致命的法宝吗?

1.米聊是我所知道的第一个国内语音聊天app

众所周知,互联网是一个先发即主动的游戏规则。不考虑产品差异化这些问题,假设所有产品的所有条件都相同,即使后期巨
大的资源差异,被颠覆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腾讯QQ.可能大家觉得IM这部分的用户粘度如何如何高,不能拿腾讯举例子。

那么阿里的淘宝如何呢?

还有百度的搜索?

就像西蒙斯涅克演讲里所说,这个社会有2.5%的人是革新者,13.5%的人是早期的采纳者, 接下来的34%是中期接受者,然后是晚期接受者和最后的行动者。

绝大部分用户是后知后觉,并且安于现状的。那关键就在于如何快速地抓住这2.5%+13.5%的人。

当然,关于微信一年的推广费比小米的融资都多这种事情,也是客观存在的。

2.产品方向走偏,没有抓到用户痛点

这里不得不提两个功能。

米聊的涂鸦功能vs微信附近的人

当初米聊的涂鸦功能推出后,小米还有人志在满满地发微博说坐等微信抄袭。

然后张小龙推出了附近的人。

一举奠定胜局。

我在这里大胆地推测一下为什么能靠这个奠定胜局。

IM的本质是什么?

个人认为,一句话概括就是:

人需要去认识其他人,并在认识之后一起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其他的事情,可能是聊天,吃饭,看电影,**等等等等。

说到底人是有欲望的,而IM存在的意识形态就是更好的让人们展现,释放,发现自己的欲望。

QQ做的就是这么一件事情。

米聊,微信也在做这件事情。

而QQ是PC端的,微信是手机端的。

总会有差异的,而这点差异可能就决定了产品的生与死。

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个人认为,从没有任何一款电子设备,能像手机一样24小时不离身地完全渗透到人的生活中,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带上手机就像出门要穿衣服一样理所当然。

这就是最大的差异。

而微信就挖掘出了这个差异。

好了好了,你想找人聊天,想聊完吃饭,想吃完饭看电影,想看完电影**,打开微信就可以看到附近的人了。

于是人们不用费力地在QQ查找好友里面限定区域了,乱填资料的人在GPS定位面前也折腾不起什么幺蛾子了。

于是再也不用苦恼好友一堆,全在外地,只能线上聊天这破事了。

于是再也不用因为找不到同一区域的人,而千里迢迢去见网友了。

于是在QQ里如何从线上顺利地发展到线下这么头疼的问题,就被微信轻松地解决了。

至此,微信不火,谁火?

真正的产品经理应该是一针见血,看到本质,而不是想那些无关痛痒的细节。

3.他们可能在战略上避开了IM的红海,把有限的资源拖进蓝海厮杀

个人觉得小米系在揣度用户,市场化运作上是相当强的。

这里不提过程中的手段好与坏。只看结果。

那为什么米聊没像小米手机这样火起来呢?

我觉得这可能是他们战略上的选择。

因为在他们之前,试水IM的无一例外都死了。IM的路上,腾讯是一座避不开的大山。

而手机领域在中国至今都被认为是传统行业,思路老化,落后在时代之外了,静等颠覆。

在有限的资源下,是分给蓝海还是分给红海?

把资源投入到米聊中,借助先发优势去跟腾讯这座大山拼刺刀?

还是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手机中,趁高配低价这部分蓝海尚在的时候拿砍柴刀清出一条康庄大路来?

这根本不是一个选择题。

他们具体是如何决策的我也不清楚,或许他们也有别的考虑,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就是手机,就像满大街都在用windows的时候还怕IE没人用吗?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臆断。我看到其他的回答里有类似的声音,就在这里聊聊我的看法。

这条路也不好走,从windows放弃IE可以稍稍体会到一点。

而且产品的意识形态也不一样。

很多用户不在乎自己是否在用百度搜索,他们只要求我输入内容,就能看到我想要的东西。于是360通过浏览器为360搜索导入了大量的流量。

很多用户可能也不在乎自己用的是微信还是QQ,他只想在想做xx的时候能找到跟自己一起xx的人,这个xx可能是聊天,可能是约饭,可能真的是xx。

那么问题来了,

什么?我还得注册?

什么?我注册进去发现我朋友都不在?

什么?我朋友不在就算了,想xx的时候找xx的人也找不到?

那么,再见了米聊。

4.写在后面

最后我想用一个细节结束本文。

微信的员工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

“我们当时从米聊的账号分配算法可以估计到他们的用户量,然后与自己的用户量作对比。”

可能从这些细节也能看出微信开发团队当时的状态。而这些细节,也为微信的崛起,米聊的没落埋下了伏笔。


全文终—2015-03-29


看到了大家很多回答,我想再聊聊我自己的看法。

5.外界环境影响有多大?比如3G普及率?

这里用数据说话。

米聊:

2010年12月份,小米科技推出米聊。

2011年6月底,米聊用户达200万。

2011年7月底,米聊用户达300万。月增长速度达50%。

米聊注册用户数已超300万 月增长50%_网易科技

微信:

2011年1月下旬,微信各平台版本陆续推出。

2011年5月之前,微信积累了四五百万用户。

微信(维基百科)

微信没有滞后米聊多久,聊3G普及率这种就有点牵强了。

米聊在7月份还能达到50%的增长率,足以说明米聊并没有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数据显示的信息很明显,不多说。

6.用户基数是腾讯致命的法宝吗?

有不少人提到腾讯的用户基数问题。

我觉得这是一方面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如果基数决定小米必输的话。

那为什么易迅搞不掉淘宝?

这个例子可能有的人说淘宝用户基数也很大。
那为什么QQ安全管家干不掉360安全卫士呢?

为什么QQ同学干不掉人人网呢?

用户基数放在那里。是优势,尤其是在蓝海领域是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也不是铜墙铁壁。

我忘记在哪里听到这句话。

“腾讯是在不停的抄袭,一开始出的很烂,但是后来你会发现它出着出着就比‘原著’强了。”

我觉得很有道理的样子。

说到底决定性因素还是产品的意识形态。

如果一直是米聊出一个功能微信抄一个功能,你可以把他归结为用户基数问题,但事实明显不是这样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产品意识形态,单纯的抄袭+大量的用户基数,那现在就不会有微信,有的只是语音版手机QQ。

我始终坚定我在观点1.里的话,绝大部分用户是后知后觉,并且安于现状的。

所以说没有革命性地产品,用户是不会如此自觉地在有手Q的情况下还会使用微信。

如果米聊对面的是手机QQ,那就是另一个思路了。

但微信等于是一个从手机QQ统治下的移动IM领域,挤掉了手Q,一步一步地拿下NO.1的全新产品。

至于我的结论,可以大胆假设一下。

如果张小龙的微信团队待在了小米,那可能现在火的就是米聊了。

以上—-2015-03-31

文章目录
  1. 1. 米聊pk微信的成与败
    1. 1.1. 1.米聊是我所知道的第一个国内语音聊天app
    2. 1.2. 2.产品方向走偏,没有抓到用户痛点
    3. 1.3. 3.他们可能在战略上避开了IM的红海,把有限的资源拖进蓝海厮杀
    4. 1.4. 4.写在后面
    5. 1.5. 5.外界环境影响有多大?比如3G普及率?
    6. 1.6. 6.用户基数是腾讯致命的法宝吗?